
潮州花燈是我國民間花燈藝術的一大流派,其產生的確切年代已很難考證。但明嘉靖四十五年(1566年)新安佘民刊本《荔鏡記》第六出《五娘賞燈》中已多處描寫潮州城(舊稱“潮州府城”)游花燈情景,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。潮州歌冊《百屏燈》從“活燈看完看紗燈,頭屏董卓鳳儀亭,貂蟬共伊在戲耍,呂布氣到手捶胸。”一直唱到“九九摘印潘仁美,百屏拜壽郭子儀!弊阋姵敝莼魵v史悠久,影響深遠。
潮州花燈起源的確切年代已無法查考,但其產生和發展與迷信活動、祭祀活動息息相關,卻是可以肯定的。古人因對大自然的不理解,對自然現象的畏懼使人們產生了圖騰崇拜,相信靈魂的永在,為慰死者之靈魂,于是,“紙船明燭照天燒”。為使死者在冥路上有個伴兒,為使祖先們在陰間生活幸福,扎制童男童女,衣服袍帽,飾物用品,供他們“使用”。為使“雷公”、“雷姆”息怒,“河伯、溪神”開心,先是祭活人,后來用扎制的童男童女代替。為慶祝風調雨順,豐收喜慶,人們扎上高大雄偉的“安濟圣王”等神像,掛上宮燈花籃,頂禮膜拜,感謝神恩,祈求平安。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,仍很盛行。
花燈在發展過程中,分為二支,一支專走迷信用品的制扎,其藝術價值受到限制,但商業價值卻是顯而易見的。另一支追求的是藝術價值,這一支的起源不遲于明朝,據說唐朝已有觀燈,鬧元宵的活動,其中“睇燈”一折就說“三街六巷好燈棚”,可見其時,潮州花燈已很盛行且已有了一定的藝術造詣。清嘉慶《澄?h城志》引舊志云:“十一日夜起,各神廟街張燈、仕女游、放花爆、打秋千,歌聲達旦。”又說:“今俗無 夜,各祠廟張燈結彩,鬮為鰲兇,人物臺榭如繪……競賽花燈。”*負盛名的當推潮州。清初潮州青龍廟興起之后,每年游安濟圣王一連三夜,花燈鼓樂,滿城如醉。每次在第二個晚上,齊集北門箭道評比,年復一年,精益求精,使潮州花燈聞名海內外。除大型游花燈盛會外,家家都掛喜燈。自十三日起,到宗祠神廟去掛燈籠,十五日將燈提回掛于家門,稱為“興燈”。(《潮網》之“潮汕民俗”)可見,從“明”到“清”,歷經幾百年,潮州花燈都很盛行。其藝術表現形式也日漸多樣化。
解放以后,新一代藝人繼往開來,他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潛心研究,辛勤勞作,進行了大量的技術革新。從思想內容、人物塑造、情感表達,場景氛圍到制作技術上都作了大膽的創新,使潮州花燈更臻完美,達到栩栩如生,活靈活現的境界。
1961年,新一代花燈藝師沈金炎等人為拍攝潮劇電影《荔鏡記》制作了《彩樓記》、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等四屏花燈,使潮州花燈第一次搬上銀幕(電影《荔鏡記》)。后來,由沈金炎領銜制作了《水淹金山寺》、《大名府》等燈屏,更是融合了聲、光、電于一體,人物在機械傳動中可以做幾個特定動作的活動燈屏,參加廣州文化公園的展出,好評如潮。使潮州花燈登上了新臺階。以后,潮州花燈陸續參加了廣州、上海、江西、南昌、福建、廈門等地的展出。

冀公網安備 13053202000258號
版權所有:河北省炫妙燈彩有限公司 技術支持:邢臺市網商軟件開發有限公司